作者:王遠奇 時間:2019/05/29 瀏覽次數:
自貢是座用鹽塑造起來的城市。早在東漢章帝時就開始井鹽生產,晉代已初具規模,唐宋時期便聞名全川。1174年(宋淳熙元年),陸游榮州“攝理州事”,入榮便寫下“長筒汲井熬雪霜,轆轤咿啞官道旁”等詩句,贊詠當時自貢地區吸鹵熬鹽盛景;更以“……榮州則井絕小,絕容一竹筒,真海眼也?!辟潎@其鹽井開鑿技術領先于當時。明代中葉,資本主義萌芽在自貢井鹽生產中出現,并形成19世紀中國最大的手工工場。到清咸、同年間“太平天國運動”及民國抗日戰爭時期,自貢抓住兩次“川鹽濟楚”的歷史機遇,開創了兩個鹽業發展的“黃金時期”,從而成就自貢因鹽設市,成為華夏大地上著名的鹽都。1943年,中國抗日戰爭處于艱苦之際,自貢市除努力生產、涌交鹽稅外,在馮玉祥將軍的發動下,掀起兩次節約獻金高潮,創下當時全國個人及城市兩個最高獻金紀錄,支持全國抗戰。
(圖片來自網絡)
傳統的井鹽開鑿技術,從最早的大口井、小口井到卓筒井,無不蘊含著歷朝歷代鹽工的聰明才智,在清代成熟的深井鉆鑿技術更被國際學術界譽為“現代鉆井之父”。1835年鉆鑿成功的燊海井,“深達1001.2米,這是中國當時深井的最高紀錄,也是19世紀中葉前世界深井鉆井紀錄?!弊粤骶}井的開鑿帶動自流井氣田的開發,標志著自貢在世界上最早進行大規模工業性開采天然氣田的歷史,至遲可以追溯到明萬歷年以前。其獨特的“ 盆”采氣及氣、水分離技術是自貢業鹽人對天然氣開采技術的卓越貢獻。自東漢以來,自貢地區開鑿的鹽井就達13000余口,2006年,“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”被國務院列為“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”?,F在自貢的鹽業生產技術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,是全國井礦鹽信息中心、產品質量檢測中心、科技研究開發中心和國家輕工業井礦鹽質量監督檢測中心;掌握著中國井礦鹽真空制鹽核心技術和工藝、地下采鹵核心技術和鹵水凈化處理技術。2002年,自行設計和建設的我國首座60萬噸/年真空制鹽裝置,技術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。
自貢井鹽產量在清同、光時期即達20萬噸/年左右,占全川產額一半以上,年征稅銀170萬兩,約占全川鹽稅40%以上?,F在,自貢井鹽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,占四川三分之二以上。至2005年,以四川久大制鹽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自貢鹽業采鹵、制鹽能力達200萬噸/年以上。產品共三大類、五十余個品種,涉及工業、食用、美容、保健等諸多用途?!白粤骶啤本汽}獲全國唯一井礦鹽銀質獎,是聯合國指定的中國兩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之一,并獲得國家頒發的原產地標記注冊。
井鹽生產發展歷史貫穿鹽都歷史的全過程。在漫長的歲月中,聰慧勤勞、自強不息的鹽都人,在“煮鹵為鹽”,創造出內涵深邃、燦爛輝煌的掘井、采鹵、制鹽科技技術和經濟財富的同時,更創造、積淀并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——井鹽文化。
放眼鹽都大地,古老的鹽井、天車、鹽道、會館、廟宇、宅邸、祠堂、寨堡、牌坊等鹽業遺存,至今熠熠生輝。大量的詩賦、小說、影視、音樂、戲劇、繪畫、民間工藝,以及川劇、燈會等“鹽味”十足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,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地方文化演進脈絡;鹽幫菜系、風味小吃、民間特產,其烹飪加工工藝卓絕,麻、辣、鮮、香,歷來在川菜中獨樹一幟,更是當代川菜菜系的重要品牌和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其中,南宋詩人陸游在榮州寫下并現存的三十二首詩詞,近代文學家、詩人趙熙的大量詩文及《情探》等經典川劇作品,現代著名作家、左聯會員王余杞創作并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小說《自流井》,李銳創作的小說《舊址》、《銀城故事》,“中國電影攝影教學和科考攝影的創始人”孫明經1938年拍攝的并被電影界譽為“我國最早的城市紀錄片”科教紀錄片《自貢井鹽》,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創作的國畫《自貢鹽井》,以“鹽工號子”為代表的民間歌謠;流行大江南北“水煮菜系”之發端的“水煮牛肉”,以“巖口薄”為代表的古代鉆井地質檔案,由鄧小平等倡議創辦,郭沫若題寫館名,負有世界盛名的“鹽業歷史博物館”等,是其典型代表。
內涵豐富、色彩紛呈、蔚為壯觀的鹽業生產及井鹽文化發展史,直接帶動和影響了自貢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前進進程,它不僅是中國井鹽業的歷史縮影和主體架構,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世界井鹽文化的基本內容。